长时间以来,市面上的爱情片颇受观众追捧,一些制作精良的爱情片往往也能取得不亚于喜剧以及动作大片的票房佳绩。但是目前爱情片市场高度饱和,流水线生产下同质化现象严重,市面上的爱情片几乎等同于“哭片”。这些爱情片不仅难以成为让人重温的精品,更难以成为真正的全民爆款。

其实,这是市场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前任3》票房近20亿元,《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也达10亿元,《你的婚礼》在五一档也有不错的表现……很大一部分“哭片”哪怕是质量平平无奇,但只要借助档期优势都能获得不错的票房,让院线和片方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表明,在豆瓣上给出某些爱情哭片四星、五星好评的影评,几乎对电影本身的技术、技巧都避而不谈,反而更多谈及自己的某一段爱情往事,抒发自己的感伤情绪。换句话说,电影只是情绪的一个载体。其实,从类型片角度看,爱情片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议题,而爱情哭片的主打受众都是女性观众。在一个“女性向”时代,能够打动女性的电影,票房一般不会差。
然而爱情哭片并非无往不利。密集上映的同质化情绪产品,大同小异的故事讲述,逻辑不合、表达浅显的故事走向,偶然来一次还能哭出新鲜感和话题度,但长时间下去会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在宣发上普遍截取电影里的泪崩桥段,走短视频营销路线,然而虽然可以吸引指定受众,但也可能把一部分观众隔绝在外,无法撬动更多的市场空间。爱情片想要在市场上走得长远更需要创作者有真情感、真思考、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