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物价指数简称为PPI,其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他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一般会认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完成阶段:商品在这个阶段不做任何加工手续;二是中间阶段:商品需要进一步加工;三是原始阶段:商品上没有作任何的加工。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者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现在我国生产物价指数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覆盖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的种类186个。


生产者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不仅有区别的,而且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提到消费品的价格,那么商品的价格是谁制定的呢?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大宗商品定价权相关内容。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对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而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会波及流通领域消费品。产业链有两条,第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即工业品价格向CPI的传导途径为:从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在某一时期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有可能的。但CPI与PPI长期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若发生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等。